一位布朗族姑娘在採摘茶葉。CFP
  日前,隨著大型民族題材歷史文化正劇《茶頌》在央視的播出,坊間出現了“看《茶頌》,學喝茶,品味中國茶文化”的熱潮。在電視劇播出之際,記者隨主創人員重返拍攝地普洱茶山,回訪當地少數民族群眾。期間,記者耳聞目睹了不少感人的故事,也更深刻瞭解了文藝工作者是如何扎根生活、深入群眾的。
  茶山人民笑開了花
  眼下,正是雲南普洱茶山採摘秋茶的黃金時節。當地群眾比以往更開心,因為他們收穫了滿筐滿簍的秋茶,也因為表現雲南多民族歷史文化的電視劇《茶頌》終於在央視播出了。這對於茶山子孫來說,無疑是破天荒的大好事。
  “終於把你們盼回來了!我還以為再也看不見你們了。”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,景邁山傣家竹樓下,67歲的魏寶雲抱著導演王文傑哽咽著說道。
  拍攝期間,王文傑在魏媽媽家住了40多天,儼然成了她家的一員。一次,王文傑的腿被毒螞蟻咬傷了,腫得像“紅饅頭”,魏媽媽的兒子岩依選隨即請來了醫生。銀針扎下去,黑血濺出來,王文傑忍著傷痛,堅守在拍攝第一線。魏媽媽的悉心呵護,為他提供了強大的“後勤保障”。王文傑對此感念不已。
  “羅老師,我把你的衣服帶來啦!”芒景村翁基寨,雙手捧著疊放整齊的衣服,出現在演員羅鋼的面前。羅鋼的眼圈濕潤了:“沒想到,這麼長時間過去了,他還保留著我的戲服。”
  “阿啰嗬——啰——啰——”電視里傳出的佤族民歌劃破了長空。隨著《茶頌》的正式播出,大家紛紛穿上節日的盛裝,圍坐在廣場的電視機前,熟悉的音樂和畫面讓茶山的男女老少笑開了花。觀看過後,意猶未盡的人們開始圍著篝火跳起了歡快的舞蹈。一個拉祜族小伙子激動地說:“通過電視,我重新發現了茶山的美。”
  茶中自有乾坤在
  “這是我們布朗族的第一部電視劇!”布朗族末代頭人之子,年過七旬的蘇國文老人自豪之情溢於言表:“《茶頌》把我們茶民的生活搬上了電視,讓更多的人瞭解到我們布朗族悠久的歷史文化。”
  根據布朗族的傳說,茶葉是布朗族先人叭哎冷在率領本族人遷徙的過程中被髮現的。布朗人有祭拜茶樹,祭奠祖先的習俗。劇中的女主角茶山掌印夫人南波婭就是布朗族婦女。
  在瀾滄縣景邁、芒景的茶山,有數萬畝古茶園,裡面有很多幾百年樹齡的茶樹。在無量山的千家寨,矗立著一株樹齡2700年的茶王樹。“這是茶山人民的驕傲,也是茶葉起源於中國的如山鐵證。《茶頌》講述了雲南人民用茶葉抵禦外侮的那段歷史。”編劇景宜說:“很多人不知道,在可口可樂、咖啡流行之前,是我們中國的茶葉引領了全世界的風雅。茶是中國對世界的重要貢獻,這點我們不能忘記。”
  “在我的想象中,茶應該像青稞一樣,是種在地里的。”藏族演員丹增曲傑坦言,“通過這次拍攝,學習摘茶、炒茶、揉茶,我才知道茶長在樹上,才知道我們藏族人天天喝的磚茶是怎麼做成的。”
  深入生活才能深入人心
  普洱的邊茶需經過大理、麗江等地輸入西藏。為了準確地展現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,景宜8年間走遍了瀾滄江兩岸的大茶山,僅景邁就去了7次。白族出身的他深入西藏高原腹地,請教藏學家和藏民邊茶對當地人的意義,又跑到大理、麗江,瞭解當地納西族、白族在運茶過程中起到的中介作用。“生活是藝術的源泉。作家只有深入生活,作品才能深入人心。”景宜如是說。
  電視劇播出之際,劇組重返他們熟悉的拍攝地,接受當地百姓的“檢閱”。“雲南少數民族地區有豐厚的文化積澱,群眾有歌頌自己美好生活的熱切願望。拍攝期間,我們天天跟百姓生活在一起,對他們的風俗、文化有切身的感受。我們想把他們真實的歷史文化拍出來,這樣才對得起他們,也對得起我們這代影視工作者身上的責任。”景宜的態度很明確,“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的進程中,我們應該不辱使命,拍出展現中華民族大文化、大歷史的大製作。”
  “王導演,什麼水泡出來的茶最好喝?”在離開茶山的路上,不知是誰問了一句。
  “生活。”王文傑不假思索地說。(本報記者 郭 超 )
     (原標題:生活泡出來的茶最香醇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xkihzqfljwlmo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