木頭,是自然界中最具智慧的原料。木料經手作成為木器,延續著手作者的溫度,與人一同生活,越是朝夕相處,越是融入使用者的日常情感。於是,手作木器總是恆溫的,因承載著人情味的故事,也愈發親近動人。
  木頭,在一些設計師眼中,是自然界最具智慧的原料,它由樹而來,樹由陽光雨露滋潤成長,吸收大氣中的碳元素,而所有其他材料的生命周期中都在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。木料經手作成為木器,它的細胞仍是活的,延續著手作者的溫度,與人一同生活,越是朝夕相處,越是融入使用者的日常情感。
  令人惋惜的是,今日各種複合材料替代木料自不必多說,手作也已被機械所取代,快速消費所淘汰的,正是昔日的生活形態。一心一意地造物,一點一滴地營生,已經成為過往。但是現在,越來越多的設計師和消費者在細細回味木頭的妙處。
  近日,在一場“上坐之美設計展”上,日本著名設計師柳宗理、川上元美、奧山清行、原研哉等的設計作品,再次讓人們關註木頭的形態,實木傢具的魅力,以及木頭背後的故事。
  上坐國際家居負責人告訴記者,2013年初他曾去日本考察民間手藝,結果就被飛騨傢具吸引住。飛騨匠人對自然環境的保護意識,尊重每一棵樹、活用每一塊木材的精神更深深打動了他。也正是飛騨匠人秉持的這種精神,讓所有的傢具產品有了讓人“慢”下來的感覺。沒有過多的裝飾、沒有誇張的設計,朴素而註重細節的設計讓人心靜。“上坐之美設計展”策展人王翔認為,“惜物”精神是一種生活美德,能夠傳世的手工設計體現了節約的社會責任,飛騨傢具從設計上超越時尚,成為經典、成為傳世之作的目標也是一種對光陰的記錄。
  木與人
  為木痴迷的木頭人
  獨立藝術家海弟自稱“木頭人”,在他人眼中海弟就是一位有如“苦行僧”般的年輕創作人。他的工作室就在家裡,堆滿了他8年來從城中村、回收站用單車載回來的古木板、民間的老傢具,工作臺上散落著自製的木工工具以及手作的木器作品,還有一地沒來得及打掃的木屑。
  海弟從小在海邊長大,小時候就喜歡用木頭做各種玩具,那時海邊有很多造船廠,每次經過,他都會在那裡看很久。這份喜歡裝在他心裡,一直到他遇見老師。那段時間,他每天跟著80多歲的老師,從基礎開始學習:樹木生長的方式、木材的結構、密度性能,那種感覺就好像回到了小時候,帶著各種驚奇之心,一起看木頭、摸木頭、嗅木頭。
  再後來,海弟結識了自己的木工師傅、“我跟著他學習刨、鑿、鋸,慢慢感受傳統木作裡面的智慧”。海弟踩著單車去木頭市場和村子里找木材,慢慢地,他收了一屋子的木頭,並且一點點地把舊木做成小型雕刻兼生活設計品,再以小作品為樣本做成大雕刻。
  今年,海弟成為了獨立的藝術家,遷居到浙江一個小城。那一屋子的木頭,他足足搬了一個月才搬完。這些木頭每看一遍,摸一遍,感受著以前的匠人留在這些木頭上的榫頭卯眼,觸發自己創作的靈感。
  現在,自然景觀的四季變化、掉落在地的果實、木頭標本在放大鏡下的微觀宇宙,預示著自然的規律,幾何形態蘊涵的抽象美學,都讓海弟感到愉悅,好像小時候在海邊的生活,初心未變,用以抵抗生活的倦怠。
  赴一場木作之約
  素元的創始人武巍,在創辦素元木作之前,是方正集團的設計師,並因工業設計作品獲得德國紅點設計大獎。成立自己的木作工作室,辦一間手工木作工坊,在他看來只是一個順理成章的過程。武巍從小迷戀木頭,“我開始學習設計的時候,就默默認定將來一定會做和木頭相關的事。木頭在我看來,是富有感情和生命力的材料,通過自己的設計和雙手,讓它在使用者的世界里去創造新的故事,沒什麼比這更讓人快樂了。”武巍說。
  武巍認為,只有在每一件親手設計、親手打磨的木器當中,每一塊木料才是被用心對待的。手作的木器,應該是源於自然、源於日常生活、源於手工傳統的一次再出發,它是一種具有人情味的物件。
  於是,武巍想,有很多和我們有同樣心愿或者同樣愛好的人,熱愛自己動手,喜歡木工活,僅僅是因為自己沒有機會和場地,何不建立一個這樣的小木工坊,大家一起學習,一起探討,一起玩樂。就這樣,他在素元木作另闢出一片區域,聚集和他一樣都喜歡木工的人,教授木工入門課程,提供自己動手的機會。
  “倘若可以的話,用手去思考”,是武巍希望傳遞給大家的,他深知,如果站在原地想,永遠不會得到真實的感受與經驗,要儘快“get hands dirty”。城市的生活真的很累,稍不留心就掉了隊,索性,疲憊時停下腳步,試著用木頭為生活換取一份沉穩與快樂,這樣的幸福感,比其他都真切。
  (下轉D11版)  (原標題:聽木頭講故事(1)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xkihzqfljwlmo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